k8凯发蛋糕制作方法提拉米苏提拉米苏名字大全登上热搜!这位大学测绘副教授火了原因
发布时间:2024-02-19 13:10:09

  k8凯发来源:中国新闻网、湖北省教育厅‍‍‍ 综合: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、@田野视频、抖音@刘福江-中国地质大学、青年湖南

  最近,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刘福江,因为在短视频平台做科普, 凭借风趣幽默的风格,让很多网友了解到测绘遥感专业的知识,受到外界关注。

  模仿网上流行的“生气跺脚”表情包,使用特效扮演在线“捞”学生期末成绩避免“挂科”,这位51岁的大学教授使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,让很多网友感受到了高校学者的另一面,还变成了“招生简章”。

  核废水入海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?回南天现象的地理原因是什么?积石山地震的成因是什么?这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,在他的抖音视频里都能找到答案。

  在大众眼里和艰苦挂钩的冷门专业,看似和日常生活相距甚远的地球科学,被他带到普通人眼前,通过他的科普,网友们才看到,原来地球的奥秘就在自己身边。

  刘福江出生于1973年,中专毕业时,他被保送到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,博士毕业后,留校任教,主要从事测绘遥感领域教学与研究。

  十多年来,他在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,担任测绘课指导老师,带领学生赴武汉周边野外考察,为此申请并主持了多个科研项目,在科考过程中担任讲解员,将山川变成课堂。

  在校园里,刘福江不是个特别传统、严肃的老师,出生于70年代的他,总能和现在这些“00后”学生打成一片。他会在第一堂课上对新生提问:“你们觉得老师有什么用?”学生们立刻抬头看向他,他点了几个学生来回答,大家都一脸困惑:“老师就是给我们把这门课讲明白,对吗?”

  刘福江说:“现在人工智能这么发达,在网络上能获取的知识量和精准度已经超过老师了。身为老师,现在还停留在传授知识这一个目的,会被时代淘汰。”而他想做的,是能引导学生,点燃他们的求知欲的老师。

  “我实际上是没有上过高中的。现在大学课堂上的学生都上过高中,基础肯定比我强得多。”刘福江总是用自己的故事去鼓励学生,学生也都喜欢跟他交朋友。早年的求学经历让他至今保持着求知、自信的高能量。

  当年刘福江的父母从河南援疆,他是在新疆出生的“疆二代”,1990年,他同时被乌苏一中和昆明地质学校录取,那个年代,中专生更吃香,他选择了去昆明,读勘探掘进与采矿工程专业。

  他的基础比高中生毕业生差太多,尤其是英语,大学4年,大部分寒暑假他都没回新疆,留在学校里自己补习英语。他差点没及时毕业,没争取到留校当老师的机会,就因为英语四级考了5次都没过,第6次终于过了,他激动得满学校发喜糖。凭着这股劲,他留校任教后又考取了研究生、博士,出国做访问学者,再没被英语为难过。

  十年前,一个偶然的契机,让刘福江对科普事业产生了巨大热情。那年他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地理科学系做访问学者,回国后,武汉市科协给他打电话:“刘老师从国外回来了?你能不能也给我们社区的老头老太太们,还有孩子们讲讲,导弹是怎么一回事?”

  在美国访问时,他发现科普是国外的科学家必须要做的分内事。当他们拿着纳税人的钱去做项目,验收前必须带着研究成果到公园去,在短时间内向一个普通民众科普,这个项目是怎么一回事。

  这种接地气的科普工作给刘福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他接到电话后,抓紧备课、找资料,那段时间里,他上完校内的课程,就开着车到各个社区去讲遥感,告诉大家,手机里有多少个传感器,平时用的导航、红外测温、倒车雷达等等,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和遥感有着紧密的联系。

  第一次走出象牙塔,把七尺讲台搬到普通人面前,他也发现,这个相对冷门的学科离普通人的生活并没有那么远。像刘福江这样很早就投身科普的学者在当时还顶着不被认可的压力,“很多人会觉得科研水平不过关的人才会出来卖嘴皮子”,而他真正去做科普的体会是,把科普做好,不比学术容易。

  应试教育这么多年,人们总是问,学来的东西有什么用?科普就是化解问题的钥匙。地球科学就是一个好例子,除了专家学者,其他人能从这门专业里得到什么?事实上,它和医疗行业都有挂钩,比如一些“地区病”的成因和解决方案,就和地学挂钩。

  “我一直在学习什么是好的表达。”从那次的70节讲座开始,刘福江在心里定下新的目标,要讲老百姓都能听懂的科普。

  把科普从线下做到互联网,刘福江早有打算。几年前他第一次在地大博物馆做线万。有人做过统计,科研论文在科学家之间的传播,每篇论文能影响7-10人,一场讲座能影响至少70个人。

  他在刷抖音的时候,忽然想到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卡尔·萨根说过的一句话:科学普及所放弃的空间,很快就会被伪科学占领。而当下对于科普来说,最有潜力的空间在哪里?毫无疑问是互联网。

  刘福江在校内兼任三个学院的硕导,其中一个是传播学方向。他和自己的传播学研究生商量,一起把这个科普账号做起来,当时刘福江早就注册了账号,自己拍了几条试水,正式开始把它当成一个科普账号来做是在去年11月,两个月的时间,账号粉丝涨到3万多。评论区也成了大学生的聚集地,有人自报家门,说自己很热爱这个专业,已经报考了地大的研究生。也有很多学生调侃,这么可爱的老师,可惜专业不对口,老师能不能考虑换个专业教?

  网友给刘福江贴上了“地学专家”的标签,而他说自己只是个“专业的搬运工”,他本身研究的领域在计算机、遥感、测绘等方面,和地学有诸多交集,他对地学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。

  地学相关的专业,如今并不是热门,虽然很多网友在评论区表现出对这个专业的热情,但这个专业在就业方面优势很小。

  刘福江说,地大提出的口号是“美丽中国,宜居地球”,这个口号多么伟大,多么令人骄傲?从业者们为了这个目标,要跋山涉水,风餐露宿,每一代地质从业者都很辛苦。科普无疑能在更多人心中埋下种子,为行业带来新的信心。讲到动情处,他还唱了一段《勘探队员之歌》——

  是那山谷的风,吹动了我们的红旗, 是那狂暴的雨,洗刷了我们的帐篷。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,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。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,攀上了层层的山峰,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,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。 …… 勘探队员之歌

  “过去,我总是在跟传统的教育抢时间k8凯发,抢空间。”刘福江做科普的十年,也是人们科普意识发生极大转变的十年。现在,把自然当课堂,把世界当课本的人越来越多了。

  比如有网友在烟台海边拍摄到“提拉米苏雪”,不少网友在这个视频下@刘福江,喊他来科普这是怎么一回事,刘福江查了资料,结合视频来看,认为是海边下了雪之后,浪带来的沙子盖住了雪。

  这条视频发出来,立刻有人反驳,他又发了第二条继续探讨,网友们也很认真,还有人写了长长的邮件和他讨论。讨论问题时,刘福江没有副教授的架子,只想开放思考,实事求是,网友也被他的认真打动,有网友趁着元旦假期特意到海滩给他拍视频,第三期视频里的结论,是大家共同的努力得来的,沙子原来是被风吹来的。

  这些人里,有专业人士,有学生,也有很多是上班族。刘福江说:“我最初的答案正不正确,对我来讲不重要。最重要的是大家对这个问题感兴趣,愿意一起参与,一起探究,用实事求是的方向,科学的方法逐步去揭开这个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,这不是一件更有意思的事吗?”

  十年前他带过的小朋友们,今年都已经上大学了,每个人的名字他都还记得,当时这些孩子不到十岁,跟着他去外面研学实践,对古生物化石、植物、天文产生了极大兴趣,父母都为孩子的热情感动。

  去年有个孩子给他发微信,说自己考上了北师大的地学专业。“我觉得他一辈子都是幸福的,找到了喜欢的事物,选了自己喜欢的方向,很难得。”在他的课堂上,有时候家长比孩子热情更高,不知不觉挤到孩子前面来积极听课。不论年龄,不论职业,科普能够调动起他们孩子般的好奇心。

  刘福江发每一条抖音视频前,都会像备课一样制作PPT,撰写讲稿,让学生们给第一版视频提意见,最终呈现给网友们的是精炼而富有趣味的短视频。

  他说,科普不是照本宣科,科普的目的也不是要让每个人都成为专家,而是为了提高认知,提供更多思考。他想用科普的内容把一部分人从考试、生活、工作的压力中“拯救”出来,找回开放的心态,找回敢于思考和挑战的,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。 “创新,不正是科学所追求的吗?”

  值得注意的是,除了刘福江教授, 还有许多科学家、大学教授, 成为“科普达人”,用新形式传播科学知识。

  今年1月, 同为地质学研究方向的刘嘉麒院士, 开始在抖音科普火山和地质学知识。 刘福江听说之后,还专门制作了一条短视频, 介绍刘嘉麒院士的学术成果。

  在此之前,中国工程院院士88岁的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金涌,开通了短视频账号,科普化工知识和科技创新知识。

  仅仅半年时间,金涌院士已经在抖音收获百万“云学生”,成为“银发知播”,让很多年轻人对化学工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

  网络平台的新尝试,不仅是科学家、教授们的责任和使命感,更是对未来科普模式的,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。

  秉承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使命,更多的教授与院士们,把书本上晦涩难懂的知识点,以喜闻乐见的新形式进行传播,让百万网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“云学习”,这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,更是将科学的种子带到大地的每个角落。